公告
莘縣信息港(http://nuodekang.com.cn/)服務大家,歡迎分享傳播!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!將為您信息免費推廣,現(xiàn)在免費注冊會員,即可免費發(fā)布各類信息。
關閉
免費發(fā)布信息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莘縣新聞資訊 » 本地新聞 » 正文

莘縣名人錄
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9-11 17:36:48
核心提示:  張海迪,漢族,山東省文登市人,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,哲學碩士,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。1983年3月7日,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
  張海迪,漢族,山東省文登市人,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,哲學碩士,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。1983年3月7日,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,授予張海迪“優(yōu)秀共青團員”光榮稱號,并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。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,自學完成了小學、中學和大學的知識,并學習針灸,在當?shù)匦嗅t(yī)。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。1983年中國共產(chǎn)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。張海迪女士得到了兩個贊譽:一個是“八十年代新雷鋒”,一個是“當代保爾”。張海迪歷任第九、十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。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(lián)第五屆主席團主席,2013年9月19日選舉連任中國殘聯(lián)第六屆主席團主席。2014年10月6日當選康復國際主席。現(xiàn)任中國殘疾人聯(lián)合會主席。2016年8月,擔任里約殘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。
擔任職務
歷任山東省莘縣廣播事業(yè)局無線電修理工,山東省聊城市文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室創(chuàng)作員,山東省濟南市文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室創(chuàng)作員,山東省作家協(xié)會文學創(chuàng)作室一級作家,山東省青年聯(lián)合會副主席,山東省殘聯(lián)主席團副主席,山東省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,中國殘聯(lián)第一屆、二屆、三屆主席團委員,中國肢殘人協(xié)會第三屆、四屆委員會主席,中國殘聯(lián)第四屆主席團副主席,中國殘聯(lián)第五屆主席團主席。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,第九屆、十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第十一屆全國政協(xié)常委,中國作家協(xié)會全國委員會委員。

 

人物軼事
張海迪,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。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。從那時起,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。15歲時,張海迪跟隨父母,下放(山東)莘縣,給孩子當起了老師。她還自學針灸醫(yī)術,為鄉(xiāng)親們無償治療。后來,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。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,卻發(fā)奮學習,學完了小學、中學的全部課程,自學了大學英語、日語、德語以及世界語,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。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(chuàng)作,先后翻譯了數(shù)十萬字的英語小說,編著了《生命的追問》、《輪椅上的夢》等書籍。2002年,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《絕頂》問世。《絕頂》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“-”獻禮重點圖書并連獲“全國第三屆奮發(fā)文明進步圖書獎”、“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”、“第八屆中國青年優(yōu)秀讀物獎”、“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”和五個一工程”圖書獎。從1983年開始,張海迪創(chuàng)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。1983年,《中國青年報》發(fā)表《是顆流星,就要把光留給人間》,張海迪名噪中華,獲得兩個美譽,其一是“八十年代新雷鋒”,其二是"“當代保爾”。鄧小平親筆題詞:“學習張海迪,做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守紀律的共產(chǎn)主義新人!”隨后,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。張海迪現(xiàn)為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供職在山東作家協(xié)會,從事文學創(chuàng)作和翻譯。





梁敏介紹:
梁敏 (?~1651年) 明代范縣西倉村(今屬山東莘縣古城鎮(zhèn))人。生年不詳。明末榆園軍起義首領。
明朝末年,土地兼并激烈,捐稅增至過半,人民苦不堪言。河南、河北、山東又遭嚴重旱災與蝗災,莊稼無收,農(nóng)民挖草根、剝樹皮為食,"斗米千錢,煙火幾絕,甚有父子相食者。"餓殍載道。梁敏家貧如洗,自幼在范縣城范姓地主家為奴,受盡折磨。一天,梁敏因失手打碎一只茶碗,被毒打一頓趕了出來,不得不流浪乞討。他發(fā)出"我若久后得第,先殺惡霸地主"的誓言。
梁敏在流浪乞討期間,邊學習武藝,邊串聯(lián)發(fā)動百姓。他曾數(shù)次組織饑民搶糧,但每次都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鎮(zhèn)壓。崇禎十三年(1640年),饑民推梁敏為首領,以黑布做旗幟,打起了起義的大旗,名"榆園軍"。他們用棍棒作武器,以范縣玉皇廟(今范縣顏村鋪鄉(xiāng)玉皇廟村)為中心,以方圓10公里的榆樹林為根據(jù)地,同明王朝軍隊展開了英勇斗爭。

 

以玉皇廟為中心的榆樹園,"荊榛榆棘,稠若比櫛,車不得方軌,馬不得馳驟"。起義軍在榆園周圍挖有壕溝,暗藏利器。玉皇廟村北有座八九畝大的土山,起義軍的指揮部就設在此。他們的斗爭綱領是"殺富濟貧",戰(zhàn)斗口號是"殺財主,濟貧民,專給官家拼"。鮮明的旗號很受農(nóng)民擁護,義軍隊伍很快壯大起來。隨后,山東梁山的曹縣也爆發(fā)了由李青山、馬應試、張七和李化鯨等領導的農(nóng)民起義。特別是馬應試還打起"闖王"的旗號,使用"大順"紀年。他們都聚集在梁敏領導的榆園軍旗幟下,先后擊退了兗州總兵楊御蕃和山東巡撫丘祖德的武力鎮(zhèn)壓,還攻占了曹、濮二州和東平、東明等縣。義軍所到之處,誅-,除惡霸,砸官倉,賑窮人,并建立臨時農(nóng)民政權,實行"官民無別"、一律平等的政策,深受廣大貧苦農(nóng)民的擁護。災民扶老攜幼"盡行投順",起義隊伍很快發(fā)展成為"百萬大軍"。
榆園軍為能解決軍民食需,大力開展"搶皇糧"斗爭。當時,榆園東有大運河,是官府漕運干道;西有"皇糧道",專責輸運皇糧。他們東斷大運河,西截皇糧道。他們沿運河北上到達臨清,南下到過揚州的南沙河店,并在那里燒毀漕運船30只,控制了大明南北糧運干道。起義軍不僅從軍事、政治上,而且從經(jīng)濟上給明廷以沉重打擊,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推翻明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
清兵入關后,對榆園軍的鎮(zhèn)壓更為殘酷且手段毒辣。李化鯨鬧0投降清廷(被誅燕市),馬應試、李青山相繼犧牲,起義軍遭到巨大損失。但義軍在梁敏、張七、劉紹武的領導下,繼續(xù)與清軍戰(zhàn)斗,采取地道戰(zhàn)與游擊戰(zhàn)術,多次粉碎清軍圍剿。他們不僅在榆林內(nèi)修挖了縱橫交錯的地道,還在榆林之外"常穿地道甚遠"。利則出而襲擊,"急則潛行以遁","不明出入,屢敗官軍",大打游擊戰(zhàn)。山東的清兵來剿,他們就打回直隸開州(今濮陽);直隸清兵來犯,他們又打回山東,在游擊戰(zhàn)中消滅了大量清兵,爭來再度"日熾"之盛勢。順治三年(1647年),為配合膠東于七和魯南王俊領導的農(nóng)民起義,梁敏率軍再次發(fā)動強大攻勢,北伐大名,南攻開封,東下海州,三四年內(nèi),除陳、曹、濮三州外,還占領了直南、魯西、魯南、蘇北廣大地區(qū),并一度攻至濟南、開封附近以及黃海之濱的日照。清兵被打得落花流水,總鎮(zhèn)、道臣望風而逃。
榆園軍對清兵的打擊和對惡霸地主的鎮(zhèn)壓,使得清廷驚慌萬分。1649年,順治皇帝派兵部尚書張存仁兼山東、河南、直隸三省總督,指揮三省的滿漢精兵圍剿榆園軍。張存仁在屢遭失敗后,于1651年派其部將張瞻"使人陰縱火燒其林",把榆園焚毀。但義軍仍利用地道周旋,清兵被打得暈頭轉(zhuǎn)向,死傷慘重,不敢近榆園半步。張存仁再用侯方域詭計,再派張瞻"使人決黃河水灌之"。這就是歷史上所說"隆荊決口",致使北金堤以南直至菏澤"皆為巨浸"(大水6年不息),榆園地道亦全部被毀。遭此劫難,義軍不得不轉(zhuǎn)戰(zhàn)金堤以北。在北沙河(今莘縣古城西北)戰(zhàn)斗中,因寡不敵眾,梁敏英勇犧牲。當?shù)厝罕姎毱錃埞牵偷芈裨,至今土墳尚存?br /> 梁敏犧牲后,義軍在張七、劉紹武等領導下,廣造船只,泊于水內(nèi),"出沒不時",打擊敵人,軍威復又大振。兵部尚書張存仁又從直豫魯三省抽調(diào)援軍,水陸并進,對義軍進行圍剿。張七戰(zhàn)死,起義軍再次受到嚴重打擊,但劉紹武等仍率余部繼續(xù)戰(zhàn)斗。直到1655年,清廷再調(diào)守備孫繼(一說維)領登州等處清兵前來鎮(zhèn)壓。義軍英勇抵抗,劉紹武一直戰(zhàn)斗到只剩他一人,才把寶劍投入井中,不知所終。群眾為紀念這位戰(zhàn)斗到最后的英雄,把他的家鄉(xiāng)"張莊"改名為"劉紹武",沿用至今。
榆園軍農(nóng)民起義,從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始,堅持斗爭30余年。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。榆園軍雖被鎮(zhèn)壓下去了,但其斗爭影響深遠。后來,該地周圍一帶的廣大貧苦農(nóng)民,因反抗壓迫不斷"揭竿而起"。清廷為從思想上扼殺農(nóng)民的革命精神,就在梁敏墓旁修建一座"白雞廟"。梁敏是被一姬姓清兵將領殺害的,寓意"雞(姬)吃糧(梁)"、"雞(姬)啄米(敏)"。廣大貧苦農(nóng)民自發(fā)掀起反"白雞廟"的斗爭,曾多次拆毀"白雞廟",以慰自己起義領袖的地下英靈。1947年土地改革時,象征封建-勢力的"白雞廟"被廣大貧苦農(nóng)民徹底拆除。





劉祥道介紹:
劉祥道(596—666),字同壽,魏州觀城(今山東莘縣)人。唐朝宰相。少襲爵樂平縣男,累遷黃門侍郎,進封陽城縣侯刑部尚書。龍朔三年拜右相,轉(zhuǎn)司禮太常伯,進爵廣平郡公。乾封元年致仕,卒年七十一,贈幽州都督,謚曰宣。
劉祥道,魏州觀城人也。父林甫,武德初為內(nèi)史舍人,時兵機繁速,庶事草創(chuàng),高祖委林甫專典其事,
以才干見稱。尋詔與中書令蕭瑀等撰定律令,林甫因著《律議》萬余言。久之,擢拜中書侍郎,賜爵樂平男。貞觀初,再遷吏部侍郎。初,隋代赴選者,以十一月為始,至春即停,選限既促,選司多不究悉。時選人漸眾,林甫奏請四時聽選,隨到注擬,當時甚以為便。時天下初定,州府及詔使多有赤牒授官,至是停省,盡來赴集,將萬余人。林甫隨才銓擢,咸得其宜。時人以林甫典選,比隋之高孝基。三年,病卒,臨終上表薦賢,太宗甚嘉悼之,賜絹二百五十匹。祥道少襲父爵。永徽初,歷中書舍人、御史中丞、吏部侍郎。顯慶二年,遷黃門侍郎,仍知吏部選事。祥道以銓綜之術猶有所闕,乃上疏陳其得失。




劉林甫介紹:
劉林甫(?一629),魏州觀城(治今山東莘縣西南觀城鎮(zhèn))人。武德初為內(nèi)史(中書)舍人,典掌機密,以才干見稱。
劉林甫,魏州觀城(治今山東莘縣西南觀城鎮(zhèn))人。武德初為內(nèi)史(中書)舍人,典掌機密,以才干見稱。與中書令蕭瑀等撰定律令,林甫因著《律議》萬余言。后拜中書侍郎,賜爵樂平縣男。貞觀初,遷吏部侍郎。自隋代以來,每年銓選自十一月開始,至次年春結束;因選限迫促,銓選極不精細。林甫掌選后,加以厘革,四季之中,應選人隨到隨選,隨時注擬官職,甚為方便。此時,全國初定,州府及詔使有赤牒授官者,應選人無須至京師;至此,應選人每年盡集吏部。因銓選精慎、公允,當時人常將其比隋朝時有知人之鑒的吏部侍郎高孝基。貞觀三年(629年)病卒前,尚上表薦賢,太宗嘉其忠貞;死后太宗甚為痛惜,賜絹250匹。有子劉祥道,曾任吏部侍郎,后官至宰相;子劉應道,尚故隱太子李建成之女聞喜縣主李婉順,孫劉齊賢。 ?


商朝輔國宰相,商湯一代名廚,有“烹調(diào)之圣”美稱,“伊尹湯液”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。
伊尹(約公元前17世紀初) 名伊,一說名摯,號阿衡。商代莘(今山東莘縣)人。是我國最早的美食家和創(chuàng)制中藥湯液的始祖。伊尹先耕于莘野,后做廚師。他曾嘗負鼎俎,以滋味(烹調(diào)術)游說于湯,商湯派使者以禮聘迎他,并拜為宰相,尊之為“阿衡”,他助商滅夏建國。湯去世后,他輔左外丙,任壬二王。任壬死后,其侄太甲無道,破壞商場法制,不理國政,伊尹將其放逐。3年后,太甲悔過,復歸于毫。沃丁八年(約公元前16世紀),伊尹壽至百歲而卒。
縣境伊蘆山是伊尹晚年隱居采藥的地方,此山因之得名伊萊山,后演變?yōu)橐撂J山!哆B云名勝一瞥》載:伊尹隱居此山,結茅為蘆,故名。伊蘆山草木蔥茂,盛產(chǎn)藥材,伊尹在此隱居后,便采挖藥草,研究藥性,搜集民間經(jīng)驗。曾作《湯液本草》,將藥分為寒、熱、溫、涼4性,酸、苦、辛、甘、咸、淡6味。后世醫(yī)家所言藥性,皆從伊尹之說。《甲乙經(jīng)序》、《簡明中藥辭典》等書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藥性,并創(chuàng)制湯液——藥物加水煎煮取汁飲服的湯劑。《湯液本草·校后記》里尚提及《伊尹湯液》之書名。《呂氏春秋·本味篇》一書中,還以伊尹的口氣論述了烹調(diào)術,認為調(diào)味之妙,正在于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的巧妙配合。
 
 
[ 新聞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違規(guī)舉報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同類圖片新聞
 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 
莘縣名人錄版權與免責聲明
最新分類信息
 
網(wǎng)站首頁 | 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方式 | 使用協(xié)議 | 版權隱私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排名推廣 | 廣告服務 | 積分換禮 | 網(wǎng)站留言 | RSS訂閱| 站點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