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
莘縣信息港(http://nuodekang.com.cn/)服務大家,歡迎分享傳播!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!將為您信息免費推廣,現(xiàn)在免費注冊會員,即可免費發(fā)布各類信息。
關閉
免費發(fā)布信息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莘縣新聞資訊 » 娛樂新聞 » 正文

地藏王菩薩的故事
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8-05 13:13:09
  在密教中,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的主尊,呈菩薩形,左手持蓮花,花上有如意寶幢,右手持寶珠,坐于蓮花上。密號為悲愿金剛、與愿金剛。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。又金剛界曼荼羅中,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的金剛幢菩薩,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。此外有說地藏菩薩與觀音、勢至、龍樹等菩薩皆是阿彌陀佛的脅侍,稱為阿彌陀五佛。也有說阿彌陀佛于因位時的法藏菩薩,與地藏菩薩為同體。
  
  另密教有關于地藏菩薩在六道中普為度化,且分別示現(xiàn)不同身相之說。而且六道的地藏名號也是依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而說,他方世界有或七道或四道等不等,地藏菩薩也依他方因緣而一一示現(xiàn)應化。六道地藏的名稱,各經(jīng)軌所載不一。不墮地獄的教示
  
  佛教業(yè)力因果律認為:作惡得惡果,為善得善果,造極重惡業(yè)則墮地獄。但造墮獄惡業(yè),來生不一定會墮地獄,因為善惡的此消彼長和通三世的時間跨度,會影響相應階段的結果,但業(yè)因仍客觀存在。地獄最下層是無間地獄(梵語阿鼻地獄)。造極重惡業(yè)的,死后無時間間隔而立刻墮落地獄,而且受苦的時間沒有間斷,所以名無間地獄。若造極重惡業(yè),除非不犯,一旦觸犯,作任何功德懺悔都不得不墮,猶如身患絕癥而非死不可。
  
  地藏菩薩示現(xiàn)出家相,以建立清凈僧團為佛法中心。依此基本精神,地藏菩薩發(fā)愿,在惡世中以方便將眾生從墮落的邊緣救出來。這并非一定要顯神通,把要墮落地獄的眾生拉出來,而是開示正理,令其了解,令其不作墮落地獄的重罪,不作破壞三寶的重罪。以《地藏十輪經(jīng)》為主的法門開示,能使五濁惡世眾生不入地獄。
  
  墮落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(yè),《地藏十輪經(jīng)》中說到二類:十一重罪及十惡輪。兩類都是地獄種子。佛教認為,其他惡業(yè)在下生不一定會墮地獄,若犯十一重罪或十惡輪中任何一條,則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。臨墮已墮的救度
  
  地藏菩薩的救度,特重於如何使人不作重惡業(yè),不墮落地獄。對已經(jīng)作重惡業(yè)而必墮地獄的眾生的救度,在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中著重說到這一法門。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會犯下過錯,所以都有墮落惡道的可能。而救濟方法在死前比較容易,死后則更為困難。地藏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,所以發(fā)愿重在救度惡道眾生。依業(yè)力因果而論,作什么業(yè)便得什么果,是自作自受。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忍祖宗親屬在地獄受苦。佛法認為,不應只圖自己的利樂,不應忘棄祖先及六親眷屬恩德,所以對未墮和已墮惡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。
  
  【臨終時的救度】施舍作福:佛教認為,當病人最危險和最痛苦時,則很可能墮落。救度的方法是把屬于他的東西,最好是他最心愛的東西,用以布施。最為心愛之物能施,其他則無不可施之物。以最愛物布施,功德也最大。眾生為錢財而造罪的最多,若能以金錢或最心愛之物布施,并對病重者說明可以獲大功德果報。一方面使其舍棄貪執(zhí),另一方面增其福德,這樣便可以減少墮落惡道的可能,這是佛教對病人臨終的根本救度法。
  
  於三寶前修功德,誦經(jīng)及稱佛名號:憑仗三寶力的加被,使臨命終時得大利益!兜夭仄兴_本愿經(jīng)》說明,人在臨終時境界不好,罪業(yè)又重,最容易墮落。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,為之設福修功德,燃燈造旛,誦經(jīng)或念佛菩薩名號,都能令死者離開危險的道路,走向平安的前途。更簡要的方法是,在人臨命終時,若能聽聞地藏菩薩名號,一聲圣號直達耳根,知有地藏菩薩,此人即永不歷三惡道苦;若更能為其布施念經(jīng),放生作福,則更不會墮落。
  
  【命終后的拔濟】
  
  救濟方法:對于作惡業(yè)的,可以在臨終時仗三寶威力來救拔。如果已經(jīng)死了,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說明,應該在七七日內(nèi),為他修福、布施、念佛、回向,令他遠離三惡道苦,生於人間或天道。七七日,指七個七日共四十九天,在七七日中作佛事,并不限于頭七或二七的日期,而是四十九天內(nèi)都可以作。在四十九日內(nèi),請出家人誦經(jīng)禮懺,設齋供養(yǎng),以此功德回向先亡。在亡者下一生的業(yè)報還未現(xiàn)前的過渡階段,使亡者從惡道中轉回來改變受生的目的地。
  
  佛教的“七七日”受報原理:人死后,有的即刻受果報,有的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才受。作無間重罪的,此一念死,后一念立刻下地獄,中間一念距離都沒有,即成無間獄。生天道亦是這樣,若作重善業(yè),此一念死下一念即生天。若生人間、畜生 、餓鬼等,大多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才受果報。從死后到再受生這一階段名“中陰身”,中陰身七天死一次,死后在第二念立即再受另一中陰身。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二天受后生果報,最久經(jīng)過四十九日的七生七死,即決定受生。中陰身是過渡階段的過渡形態(tài)!兜夭仄兴_本愿經(jīng)》說明,七七日內(nèi),亡者在念念間,都希望眷屬為之祈求三寶加庇且廣修福德,而能在墮落的邊緣得到改善機會。死者在中陰身無力做主,只有希望眷屬為他拔度超薦。若過了七七日無人濟拔, 只好隨業(yè)受三惡道苦。
  
  超度佛事的功德分配:家屬為死人誦經(jīng)念佛,功德并不完全歸於亡人。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說明,若人命終后,為他布施作福誦經(jīng)念佛等,所得的一切功德,活人多而死人少。作功德者得六分,死者得一分。所以《地藏經(jīng)》說:“存亡兩利”。同時《地藏經(jīng)》強調(diào),在七七日內(nèi)為亡者做功德,需要家屬和誦經(jīng)者的共同虔誠,才能發(fā)生效用。如果齋主殺生食肉,或僧眾作佛事不精進,死者不能獲益 。所以眷屬以清凈心誠懇心,并參加素食,在三寶中生信心,才有效果。
  
 。恚┦S日誦經(jīng):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說,如果在“十齋日”(每月一日、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十八日、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八、二十九日,三十日)持齋并讀誦一遍《地藏菩薩本愿經(jīng)》,就能遠離疾病,衣食富足。二種真義的聞思
  
  一實境界:《占察善惡業(yè)報經(jīng)》中地藏菩薩說,求向大乘者應當依止“一實境界”,才能修信解并進入菩薩種性。對此地藏菩薩宣說了四點:①生佛無別,同一真如:眾生心體本是不生不滅而清凈無礙,沒有分別而平等無二。一切的眾生心圣賢心和諸佛菩薩心,都是這樣的真如。②妄心無體,妄境不實:眾生因虛妄心而起種種分別,五蘊覺知等心識都因無明而生妄境,本質(zhì)也虛幻不可得。虛妄心生滅而不可實見,所以沒有本體。如果不墮虛妄則無一切境界差別,但因為眾生妄心分別而有一切差別相。③心境互依,似有實無:一切法都依妄心為本而生,但是妄心并無自體,它也是依妄境而有。妄心和境界是相依而生而沒有先后。就像夢境因妄念而生,而夢境又再影響心念而增妄想,這是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。④妄心和妄境相互產(chǎn)生,但若妄心消逝則夢醒,一切境界完全消失,所以妄心還是根源。所以一切法都以心為本從心而生,一切法的本質(zhì)是“心”。
  
  一心二相:地藏菩薩以一實相境界為體,認為心有“心內(nèi)相”和“心外相”二種相。①心內(nèi)相:又有真和妄二種。“真”心就是所謂的真心實相本體,佛性真如沒有差別,清凈圓滿沒有障礙,由于太細微隱密所以眾生難以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眾生生死輪回到哪一處,真心都恒常不壞。反觀“妄”心就是心念的分別覺知,攀緣思慮,憶念思想等心識作用。雖然念念相續(xù)不斷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,但都虛妄不真實。②心外相:指的是依靠妄心“心內(nèi)相”所顯見的種種虛妄境界相。所以“心外相”是妄境的異名,是“心內(nèi)相”所生。境界現(xiàn)前便知道是內(nèi)心和內(nèi)心的差別在起作用。如夢所見種種境界,為果為因。皆依無明妄識。心俱癡暗,因緣熏習力故,現(xiàn)妄境界;依妄境界熏習力故,起妄相應心,計我我所,造集諸業(yè),受生死苦,說名眾生。③二相關系:內(nèi)相和外相是因果關系,也是體用關系。心內(nèi)相是因是體,心外相是果是用。所以一切法(物質(zhì)和精神)本質(zhì)都是“心”。境是妄心的造作,像夢一樣是虛妄而不是真實。
  
  二種觀道的修學
  
  唯心識觀:①在一切時一切處,觀照身口意的所有活動,知道是心在造作。②乃至任何外境,當心念執(zhí)著在上面時,必須很快覺察不要忘記。如果忘記便走出了唯心實觀,反而去攀緣外境。(分別性觀門)③念念間都應觀察,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心,使自己的心緊緊追隨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,這樣使心對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清楚知道。(分別性止門)④知道一切念頭是自己內(nèi)心分別生出,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別。長短好惡,是非得失,衰利有無等無量念頭,都是自己內(nèi)心所生,而外面一切境界并沒有生起分別來。(依他性觀門)⑤眼前一切境界,自身沒有分別念想,那他本身也不會有長短有無。觀察成熟時,得知一切外境由心而生,如果離開心就無任何一法任何一相,也不能自見自身有什么差別。(依他性止門)進修:地藏菩薩說修唯心識觀通過觀色唯心悟本寂而達到“色寂三昧”。得到色寂三昧也僅是名字位中的入手觀法,而定慧不深,所以需要進一步修“奢摩他”和“毗婆舍那”這二種觀心方法。得到成就能很快超登佛慧,達到“唯心識觀”的“最上智慧門”。
 
 
[ 新聞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違規(guī)舉報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同類圖片新聞